图为调研组对我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调研时的情景。 本报记者 李厦 摄
本报讯(记者 李厦)阵阵疾风,点点细雨,给吉林初夏稍显干涸的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夏天就在冷与暖的撕扯中姗姗来迟。
5月14日,在省政协副主席别胜学带领下,省政协人资环委组织部分委员到永吉县对我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进行实地调研。
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是我省有史以来调水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大型跨区域引水工程。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从水量丰沛、水质较好的第二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调水至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辽源市及所属的九台市、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市、伊通县、东辽县、长春双阳区等11个市、县、区的城区,以及供水线路附近26个乡镇,用于解决生活和工业用水短缺问题,同时兼有改善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方面综合效益,受益人口将达到1060万人。
调研组实地查看了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的隧道挖掘进程,并在施工人员的引领介绍下参观了隧道施工工地。调研组了解到,在一期工程隧道建设中,中铁十八建筑公司启用了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该台掘进机比德国产的掘进速度更快、更利于环保,同时也可实现传统钻爆法难以实现的复杂地理地貌深埋长隧洞的施工。目前,一期隧道施工共用200余名施工人员,采取“三班倒”的模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其目的就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将松花江水“送”到吉林省中部城市的百姓家中。
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安全生产标语:“安全来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别胜学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我们既要保证工程质量不打折扣,也要时刻注意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当得知目前工程安全生产事故为“零”时,别胜学十分高兴,他表示安全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在安全生产中要以人为本,在施工中要时时刻刻做好对工人的劳动保护。
在调研后的座谈中,别胜学说,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是我省最大的“东水中调”的工程,通过此次调研给他很多感触和启发。首先就是中部城市是我省工业集中区,水是万万不能缺的,决不能因为缺水问题让项目搁置下来。从民生角度来看,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供水的压力也是愈来愈大,因此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就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和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其次,目前整个工程进展情况良好,部分支线已经投入运行,当看到隧道施工中使用的我国首台TBM时,给人的那种震撼是无以言表的。这比过去的老方法消耗的人力、物力要小的多,可以说这项工程创造了我省水利工程建设的许多个第一。同时,我们也看到项目的施工管理水平也很高,这在施工工艺和安全管理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再次,应抓住机遇,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抓住这几年的大好时光,争取国家多方面、多层次地扶持,尽早启动涉及四平、辽源地区的工程项目,要使工程整体推进,有效利用时间,缩短工期。别胜学强调,在施工中,还应注重安全教育和防范,不可麻痹大意。安全生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松花江水波涟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滔滔松江哺育着两岸生灵,灌溉着两岸万顷良田,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而今松水又将造福于吉林省中部千万百姓。
省政协副秘书长勾泽川,省政协人资环委主任张晶,副主任孙谦参加了调研活动。
来源:协商新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