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行走在农安县长安村,目之所及,村内道路整齐干净,农户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呈现出别样乡村美景。
此时,农事不多的乡村本是静谧悠闲的 ,但长安村的村委会却是一幅“热气腾腾”的景象,在这里,省政协派驻农安县长安村第一书记赵振华和村“两委”干部正在讲述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故事,也在描摹着一幅新的乡村图景。
过去,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长安村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实际,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以群众增收为主线,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短板弱项,为促进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抓党建 强引领 促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要振兴,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长安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找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在壮大“特色产业”上谋实招、求实效,现在的长安村是组织坚强有力,发展充满活力的和谐善治之村。
“过去,由于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架构不完善、党员意识不强,村里的事务推进困难重重。”2019年,赵振华开始驻村工作时就暗下决心,决不辜负组织信任,要建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为此,长安村党支部不断加强支部班子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做好支部标准化建设,提升支部战斗力,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党务骨干、模范带头示范、吸收新鲜血液等方式,激发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带动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互助型组织,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离长安村村委会不远处,鳞次栉比的大棚映入眼帘,十分壮观。“大棚可以种四季西红柿,主要供应长春市,而且是供不应求,村民收入可观。”说起棚膜经济,赵振华笑着说道。
李志刚是这里的种植能手,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今年,冷棚和暖棚的收入能达到近100多万元。能有这样的好收成,多亏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去年,疫情期间,大棚正值西红柿移苗阶段,在外地订购的西红柿苗因道路封闭运不进来,工作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后,多次联系省农业农村厅,协调县有关部门和车辆,把西红柿苗运回,挽回了因误农时的损失,为今年扩大种植规模打下坚实基础,才有今年的好收成。”李世刚充满感激地说。
赵振华告诉记者,长安村现有蔬菜大棚 45座,已经带动村里12户发展蔬菜种植,棚膜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实现150多人就近就业。有的村民在大棚里做小工,每天能有130元的收入,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蔬菜大棚种植真正帮助农民实现了照顾家庭和务工增收“两不误”。
每天车来车往,运走的是蔬菜,留下的是财富。蔬菜大棚带来的丰厚的收益,成为这里农业生产的新方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这是长安村村干部们共同的心声。
倾情为民 真情实干暖心
农村有广阔天地,青年当志存高远。自驻村工作以来,赵振华每天奔走于长安村的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真情和行动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他的脚步踏遍了这里的沟沟坎坎,他对长安村从“一无所知”到“如数家珍”。
11月14日,“我为群众办实事 送诊到村暖民心大型义诊活动”在农安县长安村村委会开展。“我得高血压好几年了,虽然坚持服药,但是血压控制得不是很好,年龄大了,去市里看病也比较困难,今天不出村就有医院专家做检查,还是免费的,真好! ”患有高血压10多年的李大妈表示:“感谢赵振华牵线搭桥,积极联系各方,心系我们村民。”
这一活动开展,又一次温暖了长安村的村民们。“村民家的水管冻住了,他就举着喷灯烤水管,一蹲就是半个小时;村民出门看病,他自己开着车来回接送;点滴小事暖人心,驻村驻进百姓心里。”长安村党总支书记仉秀明心绪难平地表示。
“好政策都享受到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户李丽萍的家里整洁温暖,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她高兴地说:“现在生活好了,去年年初还装修了房子。村子里发展棚膜经济,每年分红能拿到11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不发愁了。”
今年6月,赵振华被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评选为“最美兵支书”。这一荣誉,进一步坚定了他践行助力乡村振兴骨子里的燃,在他的规划中,粘玉米仓储加工、乡村旅游是未来几年长安村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方向。
“下一步我们要通过‘组织、机制、实体’三个平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把党建工作与合作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党建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播下乡村振兴的希望。”赵振华充满信心地说。(文字:刘廷艳 图片:赵振华、刘廷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