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林 报道)
“两年来,市政协的同志就像亲戚一样,真心真意地帮我们。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了水泥路、家家通上了自来水,贫困家庭喜迁新居,文化广场建成让我们有了活动场所……”蛟河市黄松甸镇南顶子村党支部书记兴奋地说。帮扶村的新气象,彰显了政协帮扶的新作为。
2016年年初,吉林市政协开启了帮扶黄松甸镇南顶子村脱贫攻坚工作。两年来,市政协主席亲自挂帅,政协委员及机关干部凝心聚力,从“扶贫、扶智、扶志”三个层面,攻坚克难、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使贫困户“八福”临门,在完善基础建设、项目发展、技术指导、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慰问、思想引导等方面不懈努力,南顶子村及 5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把脱贫攻坚责任“扛”起来。在市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机关干部大会上,市政协主席多次强调,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抓实抓好。广大政协委员、全体机关干部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献智出力,在各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让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硬”起来。市政协多次会同交通、水利、文体等部门,深入南顶子村现场办公,为该村建设了两座桥梁、修建了10公里水泥路、新建了3000延长米自来水管线3处泵房,协调吉视传媒铺设了2000米光缆。贫困村“八有”基础设施全部达标。
让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2016年,政协委员捐款20万元,成立南顶子村黑木耳经销处,利用点上平台、大型超市、社区便利店等形式销售木耳。2017年,南顶子村荣获中国工商报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评选的“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助贫困家庭“富”起来。市政协注重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扶贫,做到了全村50户贫困户,户户有项目、家家有产业。对有不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不同帮扶措施,促进了家庭增收。2017年,有劳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最高1.5万元,无劳贫困家庭最低4400元。
使社会力量“活”起来。市政协充分发挥委员自身优势,将400多名委员编组划分,更加广泛地组织引领委员参与脱贫攻坚。两年来,委员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主动与贫困户帮扶结对,有效促进了贫困家庭增收。委员们累计捐资捐物50多万元,从发展生产、捐资助学、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等多方面,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全力帮扶困难家庭改善生活条件,以实际行动彰显政协委员的担当精神和为民情怀。
来源:协商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