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铆足干劲,让‘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加快把‘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打造成富民强省的标志性工程。”这一表述也成为省政协委员履职热议的重点,并结合各自领域,为让“四个蹄子”矫健奔腾积极建言献策。
“肉牛产业是一个中轴产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并对第三产业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吕爱辉委员表示,作为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一直非常关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希望能够发挥专业特长,为加快推动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做大做强肉牛产业,首先要提高肉牛总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肉牛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其次要提升肉牛质量,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大力推广延边黄牛特色品种资源。要深耕牛肉精深加工,延伸肉牛产业链,提升牛肉附加值。”建议加强三产联动,建立“延边黄牛生态观光产业园”,实现传统畜牧业与生态旅游、特色民俗文化、文创产业、科普教育的整合,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
“抓繁育、强链条、促循环,在富民政策的引领下,全省各地全力打造上连种植、下连加工的乡村富民大产业,肉牛产业,牛劲十足。”孙秀云委员表示,目前,吉林省各地非常重视“秸秆变肉”工程,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大项目牵动能力显著增强,融资“瓶颈”得到有效破解,技术指导服务优化不断提升。建议,乘势打造“吉牛品牌”,激发农民原生动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引进推广先进管理养殖技术。加快品牌化建设,引导我省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一名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者,发现肉牛疫病、尤其是各类传染病会制约肉牛产业发展。”赵立峰委员表示,一些养殖户对牛的疫病认识较少,如果能更好地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养殖户,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建议培养专业的兽医队伍,积极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兽医”计划,促进肉牛产业发展。
“秸秆变肉”工程,让吉林省农业发展有了新增长点。如何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李志丹委员建议,要强化地方畜牧部门的职责职能,恢复畜牧站、所的管理与技术服务,做养殖户的坚强后盾。发展肉牛养殖从基本的全面防疫开始,杜绝疫病传播风险。出台龙头企业涉农信贷政策,打破农民融资瓶颈,高质量发展吉林省肉牛产业。单明臣委员建议,要因地制宜发展肉牛产业。相对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秸秆等生物资源较丰富、养牛技术群众基础较好的县乡镇村发展肉牛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协商新报记者 刘廷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