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由于政策倾斜相对薄弱、居民生活成本较高,城镇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众,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省政协委员封雪梅认为,要建立协同信息共享平台,精准识别城镇困难群体。联通困难群众信息数据,建立精准帮扶信息系统、“一网统管”等大数据平台,集成民政、医保、人社、教育、残联等困难家庭成员数据信息,实现部门间信息数据的通畅共享和比对。
封雪梅建议,要优化救助领域评估体系。研发“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等相关指标,对困难群众进行贫困类别和强度等级区分,按照需求类型、困难大小等进行标准化分类救助,及时调整救助档次。在信息收集、数据比对、核实评估、集中审理、统一发布各环节中形成清单列表,实现困难对象排查处置工作流程化和标准化。链接各类救助资源,绘制社会救助资源地图,深化救助领域精准服务。要在完善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基础上,将保障对象逐步扩大至更为宽泛的困难群体,加大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合理拓宽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公益信托制度、社会救助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渠道。鼓励慈善捐赠和社会互助补充社会救助资源。主动对接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救助资源,建立救助服务联合体,设立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建设社会基层党建联盟救助服务站,形成精准帮扶清单,进一步做细做深困难群众的救助关爱服务。加大培育街道、社区社工群体,推进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将信息与救助团队相结合,聚集重点服务人群,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困难家庭开展一般预防型服务、托底保障型服务、支持发展型服务、紧急保护型服务。(协商新报记者 宋任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