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如何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如何发展智慧农业?……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把脉”,提出了接“地气”、补“短板”、求实效的“良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省政协委员富钟认为,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要做好乡村高效配送体系整体规划,加强乡村主干道路特别是边远地区道路的建设,规划并建设好寄递件综合分拣中心,提高乡村物流信息化水平。同时,还要激励市场主体创新配送服务,激励现有快递物流公司拓展业务,引导新兴物流企业甄选目标市场,鼓励农村市场主体开展物流服务,组建农村市场物资高效配送链,打通“产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力促进了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但仍存在政策不完善、土地流转不规范、融资困难、人力资源短缺、社会服务能力弱等问题。”省政协委员王德胜建议,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培树特色品牌。加强政府引导,合理规划确定家庭农场品牌发展战略布局,探索“一村一镇一特色”的发展路径。壮大经营群体,鼓励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实现融合发展,推动家庭农场与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相关企业间合作。建立奖惩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准入条件、退出机制、扶持政策、职业培训、服务指导和考核评比等。
省政协委员李劲松认为,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建议,让数字技术融入农业产业建设,打通完整产业链路。在产业体系建设中,探索数字技术的应用,重点对“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数字技术”规划发展模式进行开发,促进数字技术在不同产业领域得到合理化应用,形成数字果园、数字农产、数字田园的发展模式,开发数字加工模式和存储、运输发展模式,形成智慧物流体系,带动产业体系的全面构建,切实提升数字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过程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引领农村农业创新发展,发挥数字技术的导向作用带动农村农业全面创新,为新时代全面统筹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精准有效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省政协委员孙亚娟认为,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国家实施乡村振兴、东北新一轮振兴战略等,为我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建议,突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倡导功能拓展型融合;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景观旅游村镇。
省政协委员吴峰认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多重效益,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建议,加快建设乡镇文联、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完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把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给百姓。大力实施乡镇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市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进乡村题材文艺创作,深入挖掘乡村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完善乡村题材优秀文艺创作、评选和推广机制,推出精品力作,对高质量、有内涵、有特色、有情怀的乡村题材的文艺精品进行扶持奖励,推动乡村文艺繁荣。培养输送乡村文艺人才,为乡村文化发展增添活力。
如何高效有序地对乡村空间整合开发、合理布局,如何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晏明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后提出建议。要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知名特色精品。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与整合,强化现代营销理念,遵循市场为主、政府推动、各方参与的原则,运用多种元素塑造品牌,整合营销渠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产品。加快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培育开发,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加强企业、产品和品牌的整合衔接,支持名牌企业以收购、联营等方式,与同类企业合作。巩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精品体系,实现农业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突出重点,合理规划特色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壮大规模总量、强化辐射带动,形成推动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县域城市应主动融入核心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承接产业转移,为城市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打造北方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现代物流、现代畜牧业、现代食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构建差异化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县域经济的龙头区、旅游产业的示范区。(来源:协商新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