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省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德山的职务很多,但细数下来会发现,他所有的身份,都离不开一个“文”字,他的一生追求,也不外乎“文”之一道。论语有言:“五十而知天命。”身为文化工作者,李德山践行着这一人生准则,不慕名、不急躁,已知理想的艰难,不再执着于结果,而是默默前行在自己所认定的人生道路上,做着他所钟爱的文化传承工作。
以文化人:从文献文物中赓续文化血脉
李德山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两件事物——文献和文物。他是文物的研究者,也是文物的宣传者。
“文献研究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传统的学术,要是从孔老夫子开始算,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李德山说,研究文献主要目的是给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的学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材料。文献资料有时记载不全面,有时还有错误,而文献研究者的工作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拆东墙补西墙”,互相验证补缺,而经过整理确认的资料会通过出版社出版方式交到学者手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学的作用高度重视,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具有极高指导价值和指导意义。李德山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践行自己的独特使命。他整理了大量经典历史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研究整理,再把整理后的成果交给社会学习、传承。谈起自己的工作,李德山很是骄傲:“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赓续。”
李德山还是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馆长,承担着对文物的宣传任务。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是我省唯一一家民俗博物馆,依托于东北师范大学,具有特殊学术价值。在李德山看来,博物馆还具有特殊性的作用,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活态化的保存单位,“我们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二是千姿百态的历史文物”。它们是历史研究的支撑与抓手,展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先祖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博物馆的工作就是保护文献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并立体的、全方位地展现,产生教育作用。李德山高度关注文物的教育作用,“想获取书本知识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是博物馆里保存的实物却只需要观看并思考就能得到收获。”他在博物馆内采用最新技术,增多展览方式,尽最大努力吸引来馆参观学习,宣传优秀文化。
咨政建言:于参政议政处尽心文化发展
从学者到政协委员,李德山的转换依然是以文化为圆点而进行的。翻开他的提案《关于加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及文化设施建设的建议》,字里行间涌动着对文化发展的热情。
“城市的文化建设在提高,乡村也不能掉队。”李德山说。为此,他深入乡镇广泛调研,详细了解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每个村的文化及文化设施建设虽然不能等齐划一,但是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多媒体会议室、活动广场、广播站、篮球场等普遍存在。每到大型节日,都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二人转表演、卡拉OK、体育比赛等。
虽然跟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缺少内涵深刻且具有重要教育和引领意义的村史馆、科技馆、文化馆及科技文化长廊,缺乏在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文化活动的持续性、经常性较差,文化设施不足不正规等问题凸显。“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只有把全民的文化素质提升上去,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深知文化重要意义的他,对此感到万分心急,在经过思考研究后,从组织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我省农村文化和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成熟一批、收获一批、启动一批,从而取得实效。”握着这份提案,李德山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重量,那是他尽责履职之心的重量。
学术戍边:在教书育人中传承文化精神
讲台上的李德山,别有一番风采。作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讲述起东北历史的点点滴滴时,深厚的学术素养便化作滔滔不绝的语言。讲到近代东北国土沦丧,情绪不觉激动起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北史?是为了维护我们国家的历史主权、文化主权,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他将自己的研究称为“学术戍边”,他要把这些历史原封不动地讲出来,以激励国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对他的学生,李德山更是满怀期待,严格要求。依靠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史研究的优势,他传道授业,让学生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也让学生传承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神,“希望他们能认认真真地研究东北史,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术上为民族团结做贡献,不要让屈辱的历史重演。”李德山神情严肃,字字带着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沉甸甸的教育情怀。
人民的生活只有达到一定程度之上才能进行文化消费,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注重形而上的消费。李德山说,中国在文化消费上只是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经济建设速度越来越快、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文化肯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